活在温哥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回复: 0

头条让我们再次相遇!

[复制链接]

338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10160
发表于 2025-2-27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话说2025年1月的一个深夜,夜黑得像块大幕布,我正百无聊赖地在今日头条上刷着文章。突然,一篇《汶川地震十七年:那些被改变的命运轨迹》的纪念文章映入眼帘。
我就点开看呗,评论区里一条留言“唰”地一下刺痛了我的眼睛。上面写着:“那年教学楼的裂缝像张开的大嘴,我护着前排女生躲进讲台三角区,后来再没见过她”。嘿,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手都不自觉地颤抖起来,赶紧点开留言者的头像。哇塞,主页置顶的那张泛黄校服照,直接让我呼吸都停滞了!照片里那扎着马尾、眼角有痣的女孩,不就是我2008年地震后就失联的初中同桌林小雨嘛!
我激动得不行,立马在她评论下敲出暗号:“三角区的水泥灰沾在你蓝色校服第三颗纽扣上”。嘿,你猜怎么着?三分钟后就收到回复啦:“原来纽扣的主人在这里”。这一下,可把我的思绪“嗖”地拉回到了十七年前。
2008年那天,那可真是地动山摇啊!我们正在绵阳某中学二楼教室上地理课呢。林小雨因为低血糖,正趴在课桌上。我眼疾手快,一把拉着她就躲进了讲台三角区,用自己身体挡住那簌簌落下的墙灰。结果余震一来,我俩就失散了。当时的场景,就跟汶川地震里好多离散的师生一样,有人为了护同学成了英雄,有人就只能带着遗憾各奔东西。
震后啊,我跟着家人搬到了外省,她因为房屋损毁,辗转去了好多地方。这感觉就跟泸定地震里失联17天的甘宇似的,我们俩在时光的长河里就这么各自漂着。我后来成了个纪录片导演,她呢,在头条开了个“震后手记”专栏,还写着“找不到纽扣主人的失落”。
再后来啊,头条的“LBS同城故事”功能可立了大功。我在北京,她在成都,就因为这功能,同一篇文章精准推送到我俩眼前。这平台啊,就跟《寻梦环游记》里的万寿菊桥似的,让失散的人能顺着记忆碎片碰上。在评论区里,我俩就跟考古学家似的,拼命拼凑那些细节。她记得我书包上挂着的铃铛,我也认出她日记本扉页夹着的银杏叶。
我俩一合计,就效仿泸定地震里的救援者,在头条发起“寻找2008级初三(2)班”计划。靠着“抗震帮忙求助通道”的技术支持,好家伙,三个月就找回23位同学。今年清明的时候,我们带着当年的地理课本,重返那片废墟遗址。嘿,头条直播间可有5万观众,一起见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云祭奠”。
这场重逢啊,可彻底颠覆了我对技术的看法。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头条这算法,就像那阵能摇动记忆之树的风,让汶川地震里那些像“顾欣瑶式”的善举,不会被时光给埋没咯。
后来呢,我们又联手创建“震后记忆数字馆”,把收集来的327件实物,像破损的校服、震时的日记啥的,都做了3D扫描。这些数字展品通过头条的VR功能到处传播,就是想让新一代年轻人明白,灾难可不只是历史书上的数字,那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命故事。
现在啊,我和林小雨头条账号都互相关联啦。她写《地震教会我的十件事》,我拍《重建者说》系列短片。评论区老是有网友感慨:“你们让我相信,科技可不只能推送新闻,还能把破碎的缘分给缝起来”。
这场从地震裂缝开始的重逢,最后在数字的土壤里,还真开出了新的春天。就像我们在微头条写的:“当年地震夺走的,头条用另一种方式还给了我们——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让失落的十五年光阴,在云端又重新流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温哥华

GMT+8, 2025-7-15 07:11 , Processed in 0.0200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 2001-2023 www.van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