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温哥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回复: 0

为何八卦能象万物?

[复制链接]

3396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10194
发表于 2025-3-1 14: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香港
因为天之历数在圣人的体躬,圣人能够以茂对时,从形究气察阴阳,天子尝新,能够体验元亨利贞,体察岁气与谷物贞性的关系。
八卦是人体气血脉动沿经络循行旺相休囚与天地时空转换同步,同频感应,循性法时的自然生化的生物节律,是真理,是真元的生化之理。
大人,真人、至人、圣人,也就是致中和之人,发而中乎节之人,中庸之人,明明德之人,大有之人,大美之人,元亨利贞之人,无为之人,道化德化之人的气血脉动,沿经络循行旺相休囚,四季轮回的旺相休囚,与天历同频共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就是天之历数在圣躬。
大人,不出户,不窥牗,而知天下。是基于体知认识论。古人向内求,近取诸身,内观内视内圣。内圣外王,内圣才有可能外王,否则就是德不配位。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者,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四时之经脉,以应四时之气也。
十二从者,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顺行至足厥阴也。应十二月者(时辰),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未,足膀胱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太阴应十二月、丑。
十二脉者,六腑、六脏之经脉也。三阴三阳之气,以应岁之十二月。十二月,复应有形之十二脉也。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宜纳阳之腑,脏配阴干理自当;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人的干支经络脏腑气化旺相休囚生物节律今天依然如故。
只是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还发现不了,认识不到这些。那些浅薄的自以为是的人、被西方科学洗脑的人,把这些钱学森先生看做“瑰宝”的东西称之为封建迷信。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是与生命体生化状态相关的天文学,其目的是为了生命体能够率性的生化,探索生命体宜生的天文地理环境条件,道法自然,这与西方的天文学单纯以天文气象为研究对象,有本质的区别。
准确的测日是为了节气,节气至的早晏,为了以茂对时,从形究气,察五运阴阳。五运六气不同,五类的气化繁育的衰盛各异,自然界万物生化有大年有小年。刻、时、日是候气的基准,阴阳合历的目的是为了察气,察气至的早晏,察岁气的太过或不及,察生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与节气的对应关系,判断岁气对五类生化的影响结果,利用岁气,司岁备物,外取诸物,培育那些与岁气相宜的农作物、牲畜,“四时不正,正五谷”,内取诸己身,预先补不及的气或预先泻太过的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治未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质是体知认识论,是以一元生命活动道化德化的时空生物节律与元亨利贞的形质对应的生命规律为基准的认识论,是因道生法,是法自道出,是道法自然。
古代圣人是把生命体,把人自己,作为气的接受器,生发器,传感器,显示器,也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形而下的器的生化循性法时的生物节律,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客观公理,即生命活动性与理,形与象,气象与时数的对应关系,来了解形而上的道化,来知道、明德,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常达变。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黑箱理论的运用。善言气者必彰于物,一元生命活动外内必然相应,是不须证明的客观公理,司外必然可以揣内。
天干地支的研学应该从历法气象,究数忘一,更多地回归到以人的生物节律为本,归真,以茂对时,从形究气、察阴阳、察元亨利贞。速成的鸡鸭猪牛,没有贞性可言;转基因的玉米野猪都不吃。人类的基因里面已经有很多无用的信息了。《吕氏春秋》里面对粮食贞性的要求比我们现代的国家标准要求详细的多,也科学的多。
内圣外王,知人事者为天子,圣明才能德配其位,才有可能做到王亦大。不明觉厉,亢龙有悔,不能再占大位了,因为没有圣明在其体躬了,气血脉动不能再与天之历数同频了,不道不德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个人的圣明不是永恒的,而是动态的,功成身退的禅让正是法自道出的社会架构。
《易经》首先是生理学、生命科学,是真人、至人、圣人内取诸身的成果。而古人所谓的“经”,本意指的正是人体的经络。所谓位、时、中、道之见,是经气在人体十二正经的宫、穴,流注交接的时、日、月、年、季、节等循行节律。
从生理上看,《易经》的易表述的是经络的生理变化,经气的位易与时易,也就是《伤寒论》中,医圣张仲景强调的所谓经旨。所谓易的变易,日新。
易经的神,在妙万物的阴阳,是在天的玄,在地的化,在人的道。是先天父毌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并而生身,津液乃成,神乃自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讲的正是“道法自然”。何为自然?生命体生化活动的本能,自为,自和,自洽,自然。本立而道生。

为何八卦能象万物?-1.jpg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有五行御五位,人有五脏化五气。阴阳在天为玄,在地为化,在人为道,本立而道生,道是一个人本来就有的,自在的,本具自足。可传非道,道也不是悟出来的,悟的是空,每个生命体都有不同的道,道是修出来的,损出来的,空即道,无为即道,明德即道。道不可离,须臾不可离,可离非道,形而下离不开形而上,神去机息。先圣已去,传下来的是言,都不是道,可言非道,言的都是术。只有自己、自我的和化才是道。知化则知道,天地最大的功德是化,化由德知,由希夷微而知,由致中和而知,由大象而知,由盈者而知,由茂而知,由元亨利贞而知。大化之形非道不生,大德之生因道而明。
《易经》易的是经络。易经表达的应该是人的“经”从先天转化成后天,人胎儿时经络为先天八卦;人出生后经络变为后天八卦;“经气”的位、时、中、道之见。而这些必须依靠内视,内圣,才能够亲证体悟。得需要修行者,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日用而不知的。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

为何八卦能象万物?-2.jpg

人体经络:
十二正经为经脉,在表,主后天,主动,为用;奇经八脉为络脉,位里,主静,主先天,为体。
十二正经:
后天八卦乾坤六子(三阴三阳):
坎为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离为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巽为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
兑为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震为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艮为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阴蹻脉,阳蹻脉,阳维脉,阴维脉,冲脉,带脉。
人胎儿时经络为先天八卦:乾为督脉(乾首,总督统帅),坤为任脉(坤腹,妊娠),离为阴蹻脉(离阴在中为桥梁),坎为阳蹻脉(坎阳在中为桥梁),震为阳维脉(震阳在里维系诸脉),巽为阴维脉(巽阴在里维系诸脉),艮为冲脉(艮为山,土气为中气),兑为带脉(兑为金为布,为带)。先天为体。
人出生后经络变为后天八卦:离为任脉(列缺,离为心,任物者也。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坎为阳蹻脉(申脉,阳气伸展外达。神者申也。申脉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震为阳维脉(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震为将军,将在外,统维诸阳,胆统十一脏,肝为将军之官,五行属于木),兑为督脉(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兑为泽为口,为督促),艮为阴维脉(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统维诸阴),巽为带脉(临泣,巽为风,为号令,为带领),乾为冲脉(公孙,脾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脾土冲气以为和),坤为阴蹻脉(照海,坤,伸也,阴气伸展外达)。后天为用。
阳性动,动为用,阳为用,阳动阴随。
天地者,乾坤也,父精母卵也。受精卵、真元一旦形成,先天形成的东西,性,理,基因,在后天是基本不变,不易者也,本性不易。这就是易的不易,太极图的黑点,白点,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为父精母卵,一画开天地,为父精母卵DNA裂解,阴阳互交,受精卵、真元一旦形成,基因、生殖遗传信息终身不易、不变。所以老子讲“知白守黑”。阳遇阳,阴遇阴则窒;阳遇阴,阴遇阳则通,“坤为文,遇乾明”。对一个生命体一生的生化而言,变化的是其阴阳气化,是形器;不变的是其性、文、理、基因、生殖遗传信息。
天有阴阳,阴阳推迁,四时变化,爰有十二节气,人有十二支节以应之,就是人的十二正经日循行节律,亘古不变,分时主令。十天干五运主政五化脏腑生化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三焦也向壬中寄,胞络同归癸水乡。十二地支六气司令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正常人,平人的五脏六腑按天的节律分治活动。
乾坤相感阴阳互索,乾索第一阴而变长女、巽卦;乾索第二阴而变中女、离卦;乾索第三阴而变少女、兑卦。坤索第一阳而变长男、震卦;坤索第二阳而变中男、坎卦;坤索第三阳而变少男、艮卦。在人体的表现就是十二正经按照时辰,昼夜表里阴阳联络而六节分治,则有震、离、艮、兑、巽、坎六子卦,它们与三阴三阳之六经相配,共同演绎着后天生命中的变化与易理。坤道化而成男,乾道化而成女。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乾坤,男女,先天后天,感交生而变,阴与阳巅倒,易之根本,顺而成人。
阴阳颠倒成人后,如能够再颠倒,取坎填离,修成纯阳,就可逆而成仙了。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这两仪,便是父母、天地、乾坤、性、理、文、生殖遗传信息、基因的象征,它们掌控着生命的性、理、基因,使得万物生化循性法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化形迹与生容仪。这神功、神妙的生化过程,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易理、真元生化之理、道化之理、德化之理的完美体现。这就是易的不易之理。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乾阳之一炁也;“黑者水基”,坤阴之二气也。人受胎时,含有乾性、坤命、离精、坎血之四者。乾性即乾阳一炁,空洞之祖性也,坤命即坤阴二气,有为之元情也。
父母之精因情欲而生我,又感中阴前来,与元情相合而成元精(中阴内含食、色)。元精内含有气质,食色之性,此为受之父母之根性,实则非性而为元情。
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白就是性光,就是乾健,就是纯阳,是先天一气;黑就是杳杳冥冥的黑水,纯阴,就是地势坤,就是龙宫,就是龙潜的地方。先天一炁,从先天沉到后天,所以是潜龙勿用。潜龙潜到了最黑的杳冥之地,就是人体的会阴穴,张紫阳把这里叫做阴跷脉。海底也,为坎,先天为坤,后天为坎。
这个乾也就是金精,先天一炁,伸缩自如,能大能小,就是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通肾可藏耳。也就是男子的外肾,里面藏有先天炁可大可小,在会阴穴封固,凡夫不能练化,顺欲望之流而下,修行之人可以唤醒它,练到耳后三根白毛,就是悟空把它练到大脑两边耳朵里面,这就是取坎填离,水中之正阳,先天一炁,乾归九五之位,飞龙在天。
先天一炁,在海底不能用,所以是潜龙,被悟空、被修者,提升到上来,到坎水之中,就是见龙在田,这个田就是丹田。
感应道交,感者自知,潜龙变成见龙在田,这个时候元精、元炁、元神,自动会相吸引,就好像少男少女那种无心而感,称之为咸卦,无心而感,而动,而交,就是无为法,不是有心而感,是自然。
先见龙在田,意守下丹田,结丹,然后通过终日乾乾,就是每天修炼,练到九四,就有“龙”或跃在渊的现象,就是背后夹脊,夹脊穴犹如两山之渊,最后脑后摘金,到了乾顶,三根白毛,就是乾三阳开泰了,自然随任脉飞流直下三千尺。
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易道同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生而知之真人至人,学而知之的圣人,内取诸身、内视的成果,本质上是生理科学、生命科学。人体的十二正经循性法时沿经络循行,子午流注,先天易后天,后返先天,都来自易经,药王孙思邈讲不知易不可为太医。
中国古代的易经等经典,不是现代西方概念里的抽象的哲学,而是具体的生命与气化相关的时物文理学,是基于公理的真理,是《阴符经》里黄帝讲的“时物文理哲”,是具象的哲学,是以茂对时的成就,是现代意义的生物科学、生命科学范畴。
上之古人传下来的言、经典,根本在于用。在书写载体匮乏的时代,能够传下来,能够记载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有大用处的,是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经是生理学、生命科学。我认为,一切脱离生命现象的解释都不是易经的本意。
《周易阐真》刘一明讲“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并由此以为“丹道即易道也,圣道即仙道也。

为何八卦能象万物?-3.jpg

人生应该是了性,尽命。三才立根于我,我心即道心,道不虚行,只在我心我行。道不虚行只在人。道在每个生命体里面,道在方便之中,道在“屎溺”之中,你拉的屎是球,是条,还是稀,就可以明你生化的德否、道否、和否、中否、寒、热、燥、湿。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一物一太极。唯物唯象考坤元,坤元合德机缄通。
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古人所谓天地者,除了指代天体、天空、大地,也指代乾坤、父精、母卵、受精卵、真元。一元太极一旦形成,先天形成的东西,性,文、理,基因,生殖遗传信息,在后天是基本不变,不易者也,本性不易,这就是易的不易。太极图的白点,乾为纯阳;黑点,坤为纯阳。为父精母卵,伏羲一画开天地,认识了父精母卵DNA裂解,阴阳互交,受精卵、真元一旦形成,基因、生殖遗传信息终身不易、不变,所以老子讲“知白守黑”。阳遇阳,阴遇阴则窒;阳遇阴,阴遇阳则通,“坤为文,遇乾明”。
易经的科学原理是生命体的自然、自为、自洽本能的客观公理,是孔子讲的“感者自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易与天地准,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循性法时的生物节律,外列盛衰,故易能弥伦天地之道。易经本质是以真人、至人,内视、内圣为基础的格物学,是我们现代意义的生理学,生命科学。医易同源,易道同源。
中医里的经络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经络是人体这个一元太极,阴阳会通的通道,中医治病必本阴阳,必须本的经旨,是经方“效如桴鼓”根本。从实体上看,经络也是《易经》的本源,所以药王孙思邈才讲不知易不可为太医。这也就是医生必须循经络定位病邪之所在,选用相应方药以去之,这应该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根据。否定了经络,《伤寒论》就失去了基础。
《黄帝内经》讲经络是阴阳会通的通道。我的理解,经络也应该是玄之又玄的通道,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能量属性、信息属性都可以通过经络这个通道来表现。《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我认为古人是通过内视发现经络的。神通于目,圣通于耳,乐可通神。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乐,是古圣察天地人阴阳气化的术,是古圣察万物生化处于道化、德化,还是失道、失德的术。希,可以表述道化、德化;乐,可以表述道化、德化,所以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
《内证观察笔记》讲的正是修行的人的神如何通于目,可以说是一本探讨中医本源、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书,它是让我们现代人了解了古圣人是如何认识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人的生命活动与宇宙感通一体的交流方式和通道,将生命体的生化与自然相关联,将中医的饮食五味如何通过脏腑藏精化气、气是如何化津、化血,津液气血如何通过经络按节气循行,循性法时;天体的气、药的气如何作用人体。把人体生命活动放在宇宙自然演化中进行说解,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对我们认识中医的本源、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有极大帮助。
圣通于耳,通过耳朵的感知力,来识阴阳通万物的人,是圣人。圣人闻喘息声音而知人生化之病所苦;听律管发出的声音可判断天地阴阳的气至,是平气,还是太过或不及,从而予测天地之气,五行气,对万物五类生化的影响是吉还是凶,利用岁气,正五谷,种植与岁气五行相宜的农作物,利用天道,盗天之气,使物利贞,司岁备物。
中医里面有科学的东西,所以有人说“中医是科学”;中医里面也有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现代科学还不能够认识的东西,比如经络,比如内视,所以有人说“中医不科学”,而这些所谓不科学的部分才是中医真正的基石。
中医的基石是人的本能,就本能而言从上古的真人,到中古的至人,到黄帝时代的圣人,再到后来的贤人,中医人对阴阳的认识程度、把握程度一直在退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指出,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本质是一样的,中医是瑰宝,是顶级的生命科学。我的理解,这个本质是真人、至人、圣人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是生而知之谓之神,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道生法”的根基。
可以说,内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是道化之本,是德化之基。或许正是那些智慧深邃的圣哲们,通过内视的法门,洞悉了生命体父精母卵中DNA裂解的精妙过程,才有了盘古一画开天辟地的传说。只有有内视能力的真人、至人才能够体悟亲证中药的性,味,以及归经。
孔子所言的“生生谓之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对生命之奥妙的深刻揭示。每一个生命体都承载着独特的生殖遗传信息,它们的生长繁衍无不遵循着这些信息所设定的基因图谱。易经是生理学,生物学,生命科学。《易经》,是研究活物的学问,不是研究死物的物理学。
先圣们格物的方法就是观生命体自性文的化的表现,通过生命体生化的真情,真象,推理生命体的生化是否率性,如何率性,即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通感一体,天人合一,循性法时,盛衰外列,道法自然。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
承认了内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就清晰起来了,《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所有优秀经典都是失道而后德的产物,是基于生命体循性法时的自然生化逻辑的推理,是因道生法的产物,是道法自然的产物。
失道而后德。德,是道的外现,是道化的结果,德道本一,道德一体。德化是失道的中古之人对自然世界探索的思想和框架,是宇宙生物观!
我们许多现代人,对中医有怀疑;对中医的内视更认为是神话,或笑谈,或无稽之谈。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
药王孙思邈也讲过:若其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则有越人彻视于腑脏,秦和动达于膏肓,仲景候色而验眉,元化刳肠而湔胃,斯皆方轨迭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绝代之巧。
可见孙思邈认为,越人、秦和是有内视能力的人。孙思邈做为大医,自身的道德文章,历史上官方、民间都有地位,应该是争议最少的吧?自己活了一百多岁。其观点是不是应该更为可信,说服力更强,是不是更抗黑呢?
作为正史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述了扁鹊,也就是秦越人,吃了长桑君的方药,而有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的能力。望,目视,就知疾在腠理,疾在肠胃间,还是疾在骨髓。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可见陶弘景不仅仅承认内视,而且懂得修炼内视的法门。
据说印度开悟者萨古鲁,也可以看到一片面包如何进入自己的身体细胞,化为身体的各个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活在温哥华

GMT+8, 2025-7-15 05:04 , Processed in 0.0226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活在枫叶国

© 2001-2023 www.vanasian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